
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退休调查研究报告-尽责与自在悠闲之间:夹心世代的退休挑战与新方向调查
报告共计:32页
长寿时代下的退休困局:香港澳门夹心世代的两难与新选择
当人均寿命不断延长,退休不再是职业生涯的简单句点,而成为一场需要提前数十年规划的"人生下半场"。汇丰保险近期发布的《尽责与自在悠闲之间:夹心世代的退休挑战与新方向》调查报告,通过对香港、澳门1003位准退休及退休人士的调研发现,夹在赡养父母与支持子女之间的"夹心世代"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退休规划压力,而异地退休与优质退休社区,正成为他们破局的新方向。
长寿带来的"时间差":二十年退休生活如何支撑?
调查显示,香港、澳门居民的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1岁,但两地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86岁和83岁,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需要为长达20多年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。然而现实是,仅39%的准退休人士对自己的退休准备程度充满信心,40至49岁的年轻准退休群体中,这一比例更是低至28%,不少人坦言"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退休后的日子"。
理想中的退休生活本该是随心旅行(59%受访者向往)、与亲友相聚(55%)、培养爱好(45%)的悠闲时光,但稳定收入的中断让这份憧憬蒙上阴影。数据显示,准退休人士平均预期每月被动收入可达25700港元,而实际退休人士的月收入仅为15400港元,预期与现实的差距,让许多人担心"退休后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"。
展开剩余83%更值得关注的是,93%的受访者担心家庭经济责任会打乱个人退休计划。一位45岁的香港准退休女士直言:"现在身体还算健康,但万一查出重病,积蓄可能一下子就花光了,根本不敢想退休的事。"这种对未知风险的担忧,让退休规划变得更加复杂。
夹心世代的双重负荷:一半收入要分给家人
在重视家庭观念的华人社会,退休从来不是"一个人的事"。调查显示,约40%的受访者退休后仍需承担父母、子女的经济支持责任,若将配偶、兄弟姐妹纳入考量,这一比例高达58%。这些被称为"夹心世代"的群体,每月要将36%的退休开支(约8300港元)分配给家人,自己仅能留存64%。
赡养长辈的压力尤为沉重。在需要供养父母/岳父母的受访者中,90%的长辈存在身体健康问题,62%有认知能力退化情况,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开支(54%),更要应对高昂的医疗费用(64%)和护理成本(52%)。一位60岁的香港退休女士分享:"母亲突然中风后,全家人都要分摊开支,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,更别说自己的退休生活了。"
支持子女的负担同样不轻。32%的受访者需为子女/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,其中48%担忧教育费用过高,51%要协助子女首次置业。一位50岁的香港准退休男士计划为女儿预留200万港元留学资金,他说:"无论她将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创业,我都想支持,但这意味着我的退休储蓄要大打折扣。"
有趣的是,尽管自己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,多数受访者却不期望子女将来供养自己。一位65岁的澳门退休女士坦言:"不想给儿子添压力,他收入不高,能顾好自己就不错了。"这种观念的转变,让"自给自足"成为当代退休规划的核心目标。
异地退休潮:大湾区为何成首选?
面对双重压力,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异地退休。数据显示,36%的受访者计划退休后移居其他城市,其中65%选择大湾区内地城市,远高于英国(13%)、澳洲(10%)等传统移民目的地。23%的受访者明确计划移居大湾区,28%的准退休人士和33%的高收入群体(月入4万港元以上)对此意愿更强。
大湾区的吸引力首先来自生活成本与居住环境的优势。67%的受访者认为当地"居住空间更大、环境更佳",56%提及"生活成本更低"。一位55岁的香港准退休男士说:"在香港退休每月至少要1.5万港元,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,5000元左右就能过得不错,还有更多绿化空间。"
医疗服务是另一大考量。尽管61%的人担忧香港、澳门医疗资源的轮候时间过长,53%觉得私家医疗费用难以负担,但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服务获得不少正面评价——63%认为"物超所值",46%赞赏"个人化复诊服务",43%提到有"原居地缺乏的专业治疗"。一位60岁的香港退休女士分享:"在中山接受的小针刀治疗,解决了多年的手疾,这在香港很难找到类似服务。"
当然,顾虑依然存在。50%的人担心跨境医疗保险索偿困难,41%忧虑医疗纪录无法同步,63%在意文化与生活方式差异。一位45岁的香港女士坦言:"习惯了香港的生活节奏,担心大湾区的饮食、空气和社会氛围不适应。"
退休社区的新想象:从"养老"到"享老"
除了异地移居,优质退休社区也成为新趋势。78%的受访者对退休社区表示兴趣,其中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社区更受欢迎。这些社区不再是单纯的"养老院",而是集医疗、休闲、社交于一体的生活空间。
在选择退休社区时,77%的人最看重"便捷医疗服务及邻近中医诊所",65%关注"邻近自然环境",同样比例的人重视"完善健康设施"和"专业护理服务"。一位50岁的香港准退休男士观察到:"内地的退休社区像现代化住宅,有医生驻场、软餐供应,还有穿梭巴士,更像一个退休乐园。"
交通便利性和灵活居住模式是打破心理障碍的关键。调查发现,若社区邻近高铁站、0.5-2小时可往返香港,或能灵活选择居住时间(如每年住20%-80%),原本不感兴趣的受访者中,有五分之一会转为接受,整体兴趣比例从47%升至57%。这种"两地生活"模式,让人们既能享受新环境,又能保持与亲友的联系。
结语:退休规划需要更早"破局"
从调查数据来看,香港、澳门居民的退休观念正在转变——从"养儿防老"到"自主规划",从"固守原居地"到"开放选择"。长寿时代下,退休不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,而是需要结合家庭责任、财务状况、地域资源提前布局的系统工程。
无论是移居大湾区寻求更优生活成本,还是选择退休社区提升生活质量,核心都是在"尽责"与"自在"之间找到平衡。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:"退休不是结束,而是换一种方式生活,关键是提前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能做到什么。"对于夹心世代而言,这场关于退休的规划,或许从四十岁就该正式启程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32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正规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