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针对笔者前一篇文章“基层组织募捐修路的合法性”问题,引用诸葛镇老窝村的募捐实例为论据,引起村、镇及县慈善总会反对,政府的观点与笔者观点不同,针对沂水县12345热线的相关回复,笔者请教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律师、资深法治媒体人李肖峰,搜索百度Al法行宝法律助手,结合《慈善法》及相关法规,现从法律角度进行专业分析如下:
展开剩余70%一、募捐主体合法性分析
主体适格性
热线回复中提到,此次募捐活动由沂水县慈善总会发起,这符合《慈善法》第22条中“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”作为募捐主体的要求。不过,仍需进一步核查两项内容:一是慈善总会是否出具了书面授权文件;二是是否在民政部门完成跨区域募捐备案(依据《慈善法》第23条)。
村两委法律定位
村两委在此次活动中作为执行协助方,而非独立募捐主体,这一角色符合《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》第13条关于“合作开展”募捐的规定。但需补充说明:村两委工作人员是否接受过慈善总会的专业培训,以及是否签订书面合作协议以明确权责。
二、募捐方式合规性评估
流动募捐箱问题
形式合法性
镇政府将“抬箱入户”解释为“设置募捐箱”的变通形式,这在法律层面存在争议。《慈善法》第23条列举的“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”,通常指固定地点的设置。建议补充两项信息:是否取得民政部门对该特殊募捐方式的书面认可;是否制定了防止强制捐赠的保障措施。
老年人便利性
虽此举是为方便山区老年村民募捐,但更合规的做法应为:设置固定捐赠点并同步开展上门宣传;提供移动POS机等电子捐赠设备。
个人微信收款问题
程序瑕疵
即便有会议记录和公示,使用村支部书记个人微信收款的方式,仍违反《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》第十条 第(四)款 “使用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银行账户,不得使用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银行账户;”之规定。
合规的做法应是使用慈善总会专用收款码,或直接汇入慈善总会对公账户。
风险控制
现有登记造册、群公示等措施属于事后补救,无法消除资金流转过程中的监管真空风险。
三、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
公示规范性
通过村务公开栏和微信群公示募捐信息,符合《慈善法》第73条的要求。但需确认:公示内容是否包含捐赠人、金额、使用去向等完整信息;公示期是否达到法定最低30日要求。
资金归集
附件4显示资金最终转入慈善总会账户,符合资金归集要求。但应说明:微信收款至最终入账的时间间隔;是否产生资金沉淀利息及处理方式。
四、改进建议
立即整改措施
停止使用个人微信收款,改用慈善总会官方收款渠道;对已募集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并公示结果。
长效机制建设
建立“慈善总会-镇政府-村委会”三级监督机制;制定《村级协助募捐操作手册》以规范流程。
法律风险防范
对村干部开展《慈善法》专题培训;为募捐工作人员购买责任保险。
五、结论
镇政府的回复在主体资格和资金最终去向方面符合法律规定,但在具体操作方式(尤其是个人账户收款)上存在明显程序违法。建议民政部门介入指导整改,既保障村民捐赠热情,又确保完全符合《慈善法》要求。对于特殊地区的募捐需求,可依据《慈善法》第23条“其他公开募捐方式”条款,向省级民政部门申请特别备案。
发布于:山东省正规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